教師照片:林嘉洤

林嘉洤

教授
電機資訊學院 電機工程學系

技術名稱 以「石墨烯」之整合疊層技術應用於「固態鋰聚合物電池」與「超級電容」之儲能特性提升
研究專長
  • AI晶片與新世代半導體
  • 綠色新材料
  • 晶片設計與製造
技術摘要 科技進步和環保需求的交會下,電動車與無人機帶來台灣產業的新發展契機,鴻海與裕隆投入大量資源於電動車;政府更在嘉義科學園區,作為無人機及零組件生產基地。其中這兩項新興產業,儲能系統(Energy Storge System)效率化與微型化是共同的關鍵,而儲能系統的核心元件,就是「儲能電池(Battery, BAT)」及「超級電容(Supercapacitors, SC)」這兩類。電池通常擁有較高的能量密度(Energy Density),而超級電容則具有較高的功率密度(Powder Density)。因此,電池可以用於長期能量儲存,而超級電容器則用於提供快速且高功率的能源釋放。也因此,為實現高效能的能源管理,目前常組合電池和超級電容器(Hybrid-BAT-SC)作為電能系統運作。然而,無論是BAT或是SC,多層堆疊技術(Multi-Layers Stacking Technology)是關鍵,且兩者的疊層結構及物理需求有相近之處;因此本技術的重點,在於開發鋰類電池的整體疊層技術。

回顧傳統車電(Vehicle-Electronic)用途的電池,是指用於傳統內燃機車輛的12伏特電池,用於提供車輛的啟動、照明和輔助電力。然而,在新興的電動車產業中,傳統的車電電池在提供車輛電力已經不足夠。因此,興起了許多新式的電能儲能元件。現今,儲能元件主流是以「鋰電池」或「超級電容」為核心,並將這兩者整合在一起,實現儲能系統運作。其中,借助電池的高能量密度,與超級電容器的高功率密度,相互補充。運用電池於長期能量存儲,而讓超級電容器提供快速且高功率的能源釋放。充電/放電時,超級電容器可以快速吸收/釋放能量,因此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充電/放電;電池雖充電速度較慢,但它可以存儲更多的能量。
運作技術成熟度 TRL1:基礎原理發現